中國古建筑以木材、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,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,由立柱、橫梁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,各個構件之間的節點以榫卯相吻合,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。
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,這種構件連接方式,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筑排架、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,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,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,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,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。
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,這種構件連接方式,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筑排架、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,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,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,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,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。
![](/uploads/allimg/230727/1-230HG100031C.png)
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或榫頭);凹進部分叫卯(或榫眼、榫槽),榫和卯咬合,起到連接作用。
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,是木件之間多與少、高與低、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,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。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,其中一個的榫頭插入另一個的卯眼中,使兩個構件連接并固定。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,其余部分則稱作榫肩。
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,是木件之間多與少、高與低、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,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。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,其中一個的榫頭插入另一個的卯眼中,使兩個構件連接并固定。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,其余部分則稱作榫肩。
![](/uploads/allimg/230727/1-230HG10044F0.png)
在建筑中,榫卯工藝主要分為以下三種結構:
1、穿斗式。
這種結構在漢時成熟,多用于中國南方各省。沿進深方向布柱,柱比較密,而柱徑略小,不用梁,用"穿"貫于柱間,上可立短柱,柱頂直接承檁。優點是用料較小,山面抗風性能好;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。
1、穿斗式。
這種結構在漢時成熟,多用于中國南方各省。沿進深方向布柱,柱比較密,而柱徑略小,不用梁,用"穿"貫于柱間,上可立短柱,柱頂直接承檁。優點是用料較小,山面抗風性能好;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。
![](/uploads/allimg/230727/1-230HG101244C.png)
2、抬梁式。
春秋時成熟,多用于中國北方各省。沿進深方向布置石礎,礎上立柱,柱上架梁,梁上立瓜柱,架短梁,最上是脊瓜柱,構成一屋架。在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系柱頂,梁頭與瓜柱頂做橫向的檁,檁上承受椽子和屋面,使屋架完全連成一個整體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,可獲得較大的空間;缺點是梁柱等用材較大,消耗木材較多。
春秋時成熟,多用于中國北方各省。沿進深方向布置石礎,礎上立柱,柱上架梁,梁上立瓜柱,架短梁,最上是脊瓜柱,構成一屋架。在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系柱頂,梁頭與瓜柱頂做橫向的檁,檁上承受椽子和屋面,使屋架完全連成一個整體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,可獲得較大的空間;缺點是梁柱等用材較大,消耗木材較多。
![](/uploads/allimg/230727/1-230HG10159647.png)
3、井干式。
將圓木或半圓木兩端開凹榫,組合成矩形的木框,層層相疊作為墻壁——實際是木承重結構墻。它耗材量大,建筑面闊和進深受木材長度限制,外觀厚重,應用不廣。不過,隨著木結構建筑技術的成熟,井干式結構在現代木結構建筑應用中已經非常普遍。
將圓木或半圓木兩端開凹榫,組合成矩形的木框,層層相疊作為墻壁——實際是木承重結構墻。它耗材量大,建筑面闊和進深受木材長度限制,外觀厚重,應用不廣。不過,隨著木結構建筑技術的成熟,井干式結構在現代木結構建筑應用中已經非常普遍。
![](/uploads/allimg/230727/1-230HG10323Q1.png)
相關標簽:
上一篇:全球木結構高層建筑案例欣賞
下一篇:木屋外墻如何保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