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九銀十的消費季馬上到來,咨詢木屋建造的民宿和景區老板明顯增多,看來終端客戶對木屋的需求也日益顯著。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木結構房屋究竟有什么優勢,能讓人如此青睞。
一、安心安全、健康舒適
木屋材料取自天然生長的木材,是一種循環可再生資源,這是任何一種建筑材料都無法代替的。木材內的芬多精與負離子(空氣維他命)比鋼筋混凝土房屋高出幾百倍。芬多精和負離子能夠殺死空氣中的細菌,遏制人類疾病,增強免疫力,對提神醒腦、提高記憶力、降低血壓、安定神經、延年益壽等有明顯功效。
國外一家專門從事人體自然科學的研究調查:在被調查的60例長期居住在木屋與60例長期居住在鋼筋混凝土住宅的人群中,前者平均壽命要比后者高出9——11歲。我國95年國家級重點教材《木材保護學》一書也明確闡述了居住木質房屋能多活9——11年的論點。
木結構住宅與磚混和鋼混住宅的最大區別是舒適性。例如:磚混住宅無論裝修如何豪華,隔一段時間不住人就會有陰冷潮濕之感;而木結構住宅從竣工之日入住,就十分舒適,空置再久也不會出現如磚混房屋的不適感。另外,木結構的施工期短,施工干凈簡單,無污水鐵屑等建筑廢料,無大的噪音,對周圍環境不會造成多大影響。無電焊作業,比較安全。
二、抗震性
木屋采用榫卯連接建造,主結構交錯連接,具有很好的穩定性。作為一種結構材料,木材的抗震性能明顯優于其它材料。
木材輕質高強,因而地面加速度在木建筑物上所產生的能量沒有其它建筑物大。木框架系統的另一個額外優勢是其柔韌優于其它材料,可以吸收并消散能量。
大多數的框架由三個部分組成:構成墻壁骨架的垂直墻骨,構成樓板的水平擱柵,以及支撐屋頂的椽木或衍架。當墻由斜撐木板或輕質木基板材而形成墻覆面板時,它具有了側向抵抗力,并進而形成了一個剪力墻系統——輕質、高強、且建造效率高。所有部件共同支撐建筑物,使之可以抵抗重力、風及地震。
實踐證明,木結構在各種極端的負荷條件下,均表現出其穩定性和結構的完整性,即使強烈的地震使整個建筑脫離其基礎,其結構也經常完整無損。木結構韌性大,對于瞬間沖擊荷載和周期性疲勞破壞有很強的抵抗能力,在所有結構中具有最佳的抗震性,這一點在許多大震區已得到充分證明。在日本1995年的神戶大地震中,保留下來的房屋大部分是木結構的房屋。
三、耐久性
小雨木屋建造的木屋大都選擇俄羅斯進口樟子松,是一種天然、健康的且極具親和性的木材,在人類歷史上,木材一直是一種重要的建筑材料。包括中國在內,木結構建筑在各種氣候環境下留存數百年的例子不勝枚舉。
如六和塔,始建于北宋重建于南宋,其外身全部采用木結構,至今仍屹立于錢塘江畔月輪山上,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成就。
現代木結構建筑也具有良好的耐用歷史。北美和歐洲很多木結構民宅超過100年的歷史
截止2005年,美國木結構房屋存量中,17%的房齡超過75年。
近幾十年來,木結構建筑的設計、材料的選擇和處理、施工技術以及維護都有了長足的發展,使木結構建筑的使用壽命不斷延長。
四、防火性
木材具炭化效應,遇火時,木材表面會形成炭化層,其低傳導性可有效阻止火焰向內蔓延,從而保證整個木結構體在很長時間內不受破壞。
建筑火災的溫度大約在攝氏700—900度之間,溫度升至230度時,鋼材的強度急劇下降,在攝氏750度時其強度只有原先的10%。而木材只有在溫度達到250度時才會燃燒,一旦木材著火,在火勢兇猛的情況下木材通常以每分鐘0.64毫米的速度碳化。碳化層自然將木材與外界隔離并提高木材可承受的溫度。因此,在一場持續30分鐘的大火中,膠合木的每個暴露的表面只有19毫米因碳化而損失,余下絕大部分原始截面則完整無損。
所以說,如果燃燒起來,木材本身的自有特點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逃生機會。
五、防潮性
人們通常誤以為水是木材的敵人,其實不然,在多雨或潮濕的地區木建筑可以有長期的性能表現,它能在潮濕的季節吸收過度的濕氣,還能在干燥的季節將吸收到的水分釋放出來,保持室內干濕度平衡。
一般來說,一棟建筑物中唯一需要完全防潮的部分是建筑物外殼,特別是屋頂它應盡可能排水,但在蓄水時需保持防水性能。如果木屋表面層可以很好的防水,其他部件則不一定需要防水。
木屋是能做到不被腐蝕和不受潮的,因為木材作為墻體構件出廠之前會進行烘干處理,使其含水率在14%以下,這樣,它的防潮性能甚至可以達到磚混結構的10倍左右。
六、防腐性
木材腐朽是受木腐菌侵害的結果。木腐菌的生長必須同時具備下列三個條件:木材含水率高于18%;溫度在2~35℃的范圍內;有氧氣供應。如能去除其中之一,即可防止腐朽。
七、綠色環保、保溫節能性
木材是一種天然健康且極具親和力的材料,它比普通磚混結構房屋節省能源超過40%,它的保溫性能是鋼材的400倍,混凝土的16倍。研究表明,150㎜厚的木結構墻體,其保溫性能相當于610㎜厚的磚墻。
據清華大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研究所研究得出:木結構建筑比輕綱結構建筑節能5.3%,比混凝土結構建筑節能8.1%,在建筑壽命周期內,較普通混凝土結構可節約費用約6%。較之鋼或混凝土等其它建筑材料,木結構中的孔洞使木屋具有出色的隔熱性能,輕型木結構建筑的框架結構之間存有空間,可以容納隔熱材料,能降低采暖和制冷費用,減少礦物燃料消耗,以經濟的方式保持舒適的溫度。
八、木結構建筑體系對環境的影響最小
1)能量消耗比較:對制造,運輸及安裝過程中的能量損耗進行比較后,結果顯示木結構在幾種結構中能量消耗最低。鋼結構是木結構的2.4倍。
2)溫室效應比較:結果顯示,木結構建筑的溫室效應最低。鋼結構是木結構的1.8倍。
3)空氣污染指數比較:結果顯示,木結構污染指數最低,鋼結構是木結構的1.42倍。
4)水污染指數比較:研究結果顯示,鋼結構的污染指數是木結構的120倍。
5)固體廢料比較:研究表明,木結構在生產及建造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料最少。鋼結構的廢料是木結構的1.36倍。
6)生態資源的使用:經綜合評估,木結構攫取的資源最少,鋼結構是木結構的1.16倍。
九、設計靈活,使用率高
木屋因其采用規格木材的結構特點,木屋的平面布置更加靈活,為建筑設計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。設計師可根據住戶的要求和家庭成員的生活需求,對非承重結構進行任意變更,以改變木屋的區域和功能,這是其他任何建筑體系所不能提供的。在木屋中,一些隱蔽工程,例如電線、空調管路、上下水管等均可在木屋的墻體或天花擱柵中布置而不會暴露出來,可有效增加使用面積,木屋使用率一般可達85%-90%,而現有磚混房屋使用率一般只有65%-70%。
十、冬暖夏涼,采光性好
木材是很好的電絕緣體,具有低傳導性。在同樣厚度的條件下,木材的隔熱值比實心磚墻的住房要高3倍,比標準的混凝土高16倍,比鋼材高400倍,比鋁高1600倍,木屋好像一座天然的空氣調節器,合理的設計與布局,適量吸收太陽光線,住在木屋里感覺就猶如四季如春,冬暖夏涼,十分舒適。
十一、施工期短,四季皆宜
木結構房屋的施工期大約是傳統房屋的1/2,傳統房屋的施工期6-10個月,而木結構的施工期為3-4個月,為開發商大大地縮短了資金回籠時間,降低了運營成本。傳統房屋在完工時僅僅是毛坯房,而木結構完工后裝修基本完成,只需個性化點綴即可入住。
十二、無水凝結性
在四季分明或冷熱溫差大的地區。鋼結構會因內外溫差原因產生冷凝氣,從而水腐蝕保溫層等材料,久而久之,會對整個結構產生不良影響。這也是美國、日本等發達國家很少采用鋼結構做居住房屋的原因之一。而木結構則不存在這個隱患,木結構本身的平衡性優于其它結構,木材在經過處理后物理性質穩定,不會輕易發生變形或化學反應。
文字丨來源 (小雨木屋、百度文庫)
素材丨圖片 (小雨木屋)
一、安心安全、健康舒適
木屋材料取自天然生長的木材,是一種循環可再生資源,這是任何一種建筑材料都無法代替的。木材內的芬多精與負離子(空氣維他命)比鋼筋混凝土房屋高出幾百倍。芬多精和負離子能夠殺死空氣中的細菌,遏制人類疾病,增強免疫力,對提神醒腦、提高記憶力、降低血壓、安定神經、延年益壽等有明顯功效。
國外一家專門從事人體自然科學的研究調查:在被調查的60例長期居住在木屋與60例長期居住在鋼筋混凝土住宅的人群中,前者平均壽命要比后者高出9——11歲。我國95年國家級重點教材《木材保護學》一書也明確闡述了居住木質房屋能多活9——11年的論點。
木結構住宅與磚混和鋼混住宅的最大區別是舒適性。例如:磚混住宅無論裝修如何豪華,隔一段時間不住人就會有陰冷潮濕之感;而木結構住宅從竣工之日入住,就十分舒適,空置再久也不會出現如磚混房屋的不適感。另外,木結構的施工期短,施工干凈簡單,無污水鐵屑等建筑廢料,無大的噪音,對周圍環境不會造成多大影響。無電焊作業,比較安全。
二、抗震性
木屋采用榫卯連接建造,主結構交錯連接,具有很好的穩定性。作為一種結構材料,木材的抗震性能明顯優于其它材料。
木材輕質高強,因而地面加速度在木建筑物上所產生的能量沒有其它建筑物大。木框架系統的另一個額外優勢是其柔韌優于其它材料,可以吸收并消散能量。
大多數的框架由三個部分組成:構成墻壁骨架的垂直墻骨,構成樓板的水平擱柵,以及支撐屋頂的椽木或衍架。當墻由斜撐木板或輕質木基板材而形成墻覆面板時,它具有了側向抵抗力,并進而形成了一個剪力墻系統——輕質、高強、且建造效率高。所有部件共同支撐建筑物,使之可以抵抗重力、風及地震。
實踐證明,木結構在各種極端的負荷條件下,均表現出其穩定性和結構的完整性,即使強烈的地震使整個建筑脫離其基礎,其結構也經常完整無損。木結構韌性大,對于瞬間沖擊荷載和周期性疲勞破壞有很強的抵抗能力,在所有結構中具有最佳的抗震性,這一點在許多大震區已得到充分證明。在日本1995年的神戶大地震中,保留下來的房屋大部分是木結構的房屋。
三、耐久性
小雨木屋建造的木屋大都選擇俄羅斯進口樟子松,是一種天然、健康的且極具親和性的木材,在人類歷史上,木材一直是一種重要的建筑材料。包括中國在內,木結構建筑在各種氣候環境下留存數百年的例子不勝枚舉。
如六和塔,始建于北宋重建于南宋,其外身全部采用木結構,至今仍屹立于錢塘江畔月輪山上,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成就。
現代木結構建筑也具有良好的耐用歷史。北美和歐洲很多木結構民宅超過100年的歷史
截止2005年,美國木結構房屋存量中,17%的房齡超過75年。
近幾十年來,木結構建筑的設計、材料的選擇和處理、施工技術以及維護都有了長足的發展,使木結構建筑的使用壽命不斷延長。
四、防火性
木材具炭化效應,遇火時,木材表面會形成炭化層,其低傳導性可有效阻止火焰向內蔓延,從而保證整個木結構體在很長時間內不受破壞。
建筑火災的溫度大約在攝氏700—900度之間,溫度升至230度時,鋼材的強度急劇下降,在攝氏750度時其強度只有原先的10%。而木材只有在溫度達到250度時才會燃燒,一旦木材著火,在火勢兇猛的情況下木材通常以每分鐘0.64毫米的速度碳化。碳化層自然將木材與外界隔離并提高木材可承受的溫度。因此,在一場持續30分鐘的大火中,膠合木的每個暴露的表面只有19毫米因碳化而損失,余下絕大部分原始截面則完整無損。
所以說,如果燃燒起來,木材本身的自有特點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逃生機會。
五、防潮性
人們通常誤以為水是木材的敵人,其實不然,在多雨或潮濕的地區木建筑可以有長期的性能表現,它能在潮濕的季節吸收過度的濕氣,還能在干燥的季節將吸收到的水分釋放出來,保持室內干濕度平衡。
一般來說,一棟建筑物中唯一需要完全防潮的部分是建筑物外殼,特別是屋頂它應盡可能排水,但在蓄水時需保持防水性能。如果木屋表面層可以很好的防水,其他部件則不一定需要防水。
木屋是能做到不被腐蝕和不受潮的,因為木材作為墻體構件出廠之前會進行烘干處理,使其含水率在14%以下,這樣,它的防潮性能甚至可以達到磚混結構的10倍左右。
六、防腐性
木材腐朽是受木腐菌侵害的結果。木腐菌的生長必須同時具備下列三個條件:木材含水率高于18%;溫度在2~35℃的范圍內;有氧氣供應。如能去除其中之一,即可防止腐朽。
七、綠色環保、保溫節能性
木材是一種天然健康且極具親和力的材料,它比普通磚混結構房屋節省能源超過40%,它的保溫性能是鋼材的400倍,混凝土的16倍。研究表明,150㎜厚的木結構墻體,其保溫性能相當于610㎜厚的磚墻。
據清華大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研究所研究得出:木結構建筑比輕綱結構建筑節能5.3%,比混凝土結構建筑節能8.1%,在建筑壽命周期內,較普通混凝土結構可節約費用約6%。較之鋼或混凝土等其它建筑材料,木結構中的孔洞使木屋具有出色的隔熱性能,輕型木結構建筑的框架結構之間存有空間,可以容納隔熱材料,能降低采暖和制冷費用,減少礦物燃料消耗,以經濟的方式保持舒適的溫度。
八、木結構建筑體系對環境的影響最小
1)能量消耗比較:對制造,運輸及安裝過程中的能量損耗進行比較后,結果顯示木結構在幾種結構中能量消耗最低。鋼結構是木結構的2.4倍。
2)溫室效應比較:結果顯示,木結構建筑的溫室效應最低。鋼結構是木結構的1.8倍。
3)空氣污染指數比較:結果顯示,木結構污染指數最低,鋼結構是木結構的1.42倍。
4)水污染指數比較:研究結果顯示,鋼結構的污染指數是木結構的120倍。
5)固體廢料比較:研究表明,木結構在生產及建造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料最少。鋼結構的廢料是木結構的1.36倍。
6)生態資源的使用:經綜合評估,木結構攫取的資源最少,鋼結構是木結構的1.16倍。
九、設計靈活,使用率高
木屋因其采用規格木材的結構特點,木屋的平面布置更加靈活,為建筑設計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。設計師可根據住戶的要求和家庭成員的生活需求,對非承重結構進行任意變更,以改變木屋的區域和功能,這是其他任何建筑體系所不能提供的。在木屋中,一些隱蔽工程,例如電線、空調管路、上下水管等均可在木屋的墻體或天花擱柵中布置而不會暴露出來,可有效增加使用面積,木屋使用率一般可達85%-90%,而現有磚混房屋使用率一般只有65%-70%。
十、冬暖夏涼,采光性好
木材是很好的電絕緣體,具有低傳導性。在同樣厚度的條件下,木材的隔熱值比實心磚墻的住房要高3倍,比標準的混凝土高16倍,比鋼材高400倍,比鋁高1600倍,木屋好像一座天然的空氣調節器,合理的設計與布局,適量吸收太陽光線,住在木屋里感覺就猶如四季如春,冬暖夏涼,十分舒適。
十一、施工期短,四季皆宜
木結構房屋的施工期大約是傳統房屋的1/2,傳統房屋的施工期6-10個月,而木結構的施工期為3-4個月,為開發商大大地縮短了資金回籠時間,降低了運營成本。傳統房屋在完工時僅僅是毛坯房,而木結構完工后裝修基本完成,只需個性化點綴即可入住。
十二、無水凝結性
在四季分明或冷熱溫差大的地區。鋼結構會因內外溫差原因產生冷凝氣,從而水腐蝕保溫層等材料,久而久之,會對整個結構產生不良影響。這也是美國、日本等發達國家很少采用鋼結構做居住房屋的原因之一。而木結構則不存在這個隱患,木結構本身的平衡性優于其它結構,木材在經過處理后物理性質穩定,不會輕易發生變形或化學反應。
文字丨來源 (小雨木屋、百度文庫)
素材丨圖片 (小雨木屋)
相關標簽:
上一篇:公共建筑為何多采用膠合木?
下一篇:輕型木屋和重型木屋有什么區別?